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或可以描述为因缺少所需的社会接触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由此,孤独是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状态。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在情感上与他人的感觉越接近,他在大脑中的表征就越多。相比之下,那些感到与他人在社交上脱节的人似乎有一种孤独的自我表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他们被其他人包围依然感到孤独。2020年4月29日,Andrea L. Courtney和Meghan L. Meyer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IF=6.709)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elf-Other Representation in the Social Brain Reflects Social Connection”的文章。研究发现,社交联系较少(即孤独)的被试在社交脑区域表现出异常的自我他者映射,且在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孤独感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表征相似性降低有关。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孤独可以改变大脑的社交网络,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大脑如何构建人际关系大脑中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能够根据他或她与他人的接近程度构建个人社交网络的结构化“图谱”。mPFC是投射到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的前运动区,是成人“社交脑(social brain)”的重要组分,对人类社会认知和行为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来评估43名大学生被试在思考自己,亲密朋友,家人,熟人和名人时的大脑活动。被试对每类人群的思考对应于mPFC区域的不同活动。参与者的年龄在18至47岁之间,并被要求命名和排名他们最亲近的五个人和五个熟人。在扫描过程中,他们被要求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以及他们的熟人(包括五位名人)做出特征判断,以1到4的等级对一个特征描述一个人的程度进行排名(1表示非常少,4表示非常多)。图注:自我反思和他人反思任务设计示意图。被试考虑了自我、5个亲密他人、5个熟人和5个名人的162个人格特质。163每个试次呈现2s,并用注视点抖动。研究认为,大脑似乎将人们的表征分为三个类别:自己,自己的社交网络,以及名人。参与者感觉与某人越亲近,他们的大脑就越能代表他们在整个社会脑(包括mPFC)中的相似性,最接近的人倾向于在mPFC中引发更强大的信号,这与人们思考自己时所显示的活动模式非常相似。
图注:mPFC ROI的激活与自我-他人亲密度呈线性增加然而,孤独者的大脑模式各不相同。研究人员注意到,在孤独的人中,与思考他人相关的活动更加不同。这意味着孤独可以改变大脑的社交网络。
孤独的人在mPFC区域中表现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神经相似性较低。此外,研究小组发现,三个类别之间的界限在神经活动中更加模糊。简而言之,一个人越悲伤或孤独,当他们想到自己和他人时,被试的大脑看起来就越不相似。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mPFC中,孤独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代表性相似性降低有关。社交脑维护有关广泛社会类别以及与自我的亲近程度的信息。此外,这些结果表明,慢性社会脱节的感觉可能被'孤独'的神经自我表征所反映。研究小组指出,孤独的个体似乎在mPFC中也具有“孤独”的神经自我表征。图注:A. mPFC中不同类别之间的神经相似性随着目标类别相对于自我的距离而降低
B. PCC中不同类别间神经相似性随社会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C. 高度和低度孤独个体mPFC的范畴内神经相似性。
D. 高度和低孤独个体在PCC中的类别内神经相似性。
大脑可以绘制出人们的人际关系图,这张图的改变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孤独的人可能会觉得人们在他们身边,但“不和他们在一起”。这意味着即使人们在别人身边,他们仍然会感到孤独。这证明孤独可能与孤独无关,而与孤独感有关。
Courtney, A. L., & Meyer, M. L. (2020). Self-Other Representation in the Social Brain Reflects Social Connection.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40(29), 5616–5627.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2826-19.2020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00617/Scientists-use-fMRI-to-explain-why-people-are-still-lonely-even-if-they-are-around-others.aspx所有注明出处的文章,旨在分享、传播,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记得点赞,点在看,分享,收藏呀!